最生涩的创新,胜过最圆熟的模仿|记一次夏宫票友见面会
2024-10-22 10:11:22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10月19日,夏宫的大门罕见于午后时分开放,偶有附近居民经过,都好奇地向内张望。陆续有客人在铺着绿丝绒的签到台上留下自己的姓名,这是夏宫首次在非演出时段对外开放。

夏宫自今年2月以来,持续不断地面向社会推出与众不同的高水准艺术现场。从《太阳神光芒的电台》《不朽的演出》艺术史室内乐系列、四幕剧《火车》、作品现场《你》《涌进窗口的云》、三幕剧《玫瑰屋》、到正在上演的新剧《桥下,月光穿过孔洞》,实实在在累积了一批真诚热爱艺术的观众。

为了回应大家的支持,夏宫艺术家委员会主席张广天老师携《桥下》的原著作者李晓珞、导演武玮及主要演员们,在介也厅与应邀前来的观众畅聊艺术与创作的那些事。

受邀的人们按照以往观演的节奏步入介也厅,却在门口被要求出示邀请函的工作人员打断,找寻过程中露出一丝尴尬,提醒着他们这是一次全新的相遇。熟悉的介也厅也换了布置,剧院式排列的座椅增添了陌生的色彩。书架的陈列还是老样子,可比起平时多了些许停留翻阅的身影。尽管全场没有一件相似的着装,众人的神情却透着同样的疑惑。张广天老师及《桥下》的主创团队就在人们疑惑又兴奋地注视下走了进来。

开始张老师就宣布夏宫将成立票友会,为有同样艺术热情的人提供除常规演出外的多样化艺术服务。介也厅内的人们抑制着略显急促的呼吸,听张老师徐徐讲述着票友会以后的活动计划:从大师讲座到艺术训练营;从诗诵会到音乐会;随着老师手势的高低起伏,好似把未来的艺术生活提前抓取到现场。

《桥下,月光穿过孔洞》的文本,选自《纸舞台》小说中《二十四桥明月夜》这一章。原著作者李晓珞说:“我非常惊异于导演武玮能够运用戏剧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手法,将我的文本重新视像化,超越了我原来构思时的感觉,既是我的作品,又赋予了她新的生命。”

导演武玮则分享了自己对戏剧的独特看法:“戏剧需要给人一种平时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东西,不然为什么还要聚集呢?艺术是创新和对未知的探索,一定是非日常的。”有意思的是,武玮老师很随性地从自己的位置走下来,走进观众席,现场就玩了一把观演关系的颠覆。

提到如何界定艺术?张老师讲了一个馄饨的小故事:“不会有人吃一碗馄饨的时候还要问,馄饨皮儿代表了什么,馄饨馅代表了什么。评价一碗馄饨,不过就是皮儿真好、馅儿和的好,汤底调得精彩……恐怕这种很实在的说法才是艺术的根底。”

见面会从下午15:00一直延续到16:30,第一排坐着一位搭绿皮火车专门赶来的学生,全程聚精会神,结束时还有些面色微红,好似被暖水氤氲,又像是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脑力运动,想说些什么,又觉得说什么都成了注解,不如不说。

另有一位女士在见面会结束后发了一段文字给夏宫的官方微信:“今天这样的交流是我从未体验过的,我习惯问答式的对谈已经很久了。听了张老师的分享后更感觉自己从前的对话像是一本说明书,红色按钮举对勾牌,绿色按钮举叉牌。1000个人按,也超不出这两个反应。我感觉我坏了,被现场艺术家们整坏了。突然发现不会说话,无法做出正常反应了。字、词、句之间的惯性链条断裂开来,不能进行传送了。我的职业与作家无关,却也陷入了戏里作家认不得字的窘境。我巴不得落荒而逃,又舍不得,夏宫大概是唯一能够洗去腻歪的润滑,让我重新回归生涩的地方了。这样一种激流式的对谈,应该算得上是张老师所说‘最生涩的创新,却胜过最圆熟的模仿’吧!”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